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当前位置:首页  沙巴体育  大学精神

长江师范学院大学精神释义

长江师范学院地处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简称“三区”),奉“三区”教育之需而立、为“三区”发展而兴,领养育之情、行反哺之责,身正杏坛、教书育人、立乡治学、振导地方。学校秉承“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精神,确立了“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积淀形成了“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治学促乡”的社会服务理念、“厚德博学、敬业善教”的教风和“弘毅尚知、求真务实”的学风。这些精神文化共同构筑了长江师范学院独有的“大学精神”。


◎校训: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学高身正。“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高身正”作为沙巴体育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

敬业自强。“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沙巴体育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办学理念: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

创新是时代精神,是学术生命,是改革动力,更是治学理校的灵魂。高校缺创新,则无活力,无动力,也无生命力。

应用是现实需要,是转型方向,是价值述求,更是办学兴校的原则。地方高校轻应用,则无目标,无遵循,也无生长力。

能力是育人之本,也是素质之本,是学生成长之本,更是人才培养的压舱石。高校学生少能力,则无质量,无特点,也无生活力。

服务是地方使命,是社会责任,是乡土情怀,更是高校职能的支撑点。高校不服务,则无地位,无声誉,也无生产力。

理念体现了时代精神,突出了应用导向,强化了能力意识,彰显了服务情怀。


◎教师教育理念:以师为师  师从师出

“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及其相应的文化诉求:我们的教师不但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今后中小学教师的老师;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但是现在教师的学生,还是今后学生的老师。意即我们培养的师范生(未来的教师)以学校教育者(特别是名师、优师)及一切可以为师者为榜样和效法对象;师范生的能力素质依靠学校教师教育文化、师范专业及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造就。这一理念始终强调师范院校的教师及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始终强调职业专业化养成,始终强调教师教学、生活点滴对师范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力塑造师范生“学高为师”的智慧、“身正为范”的人格、“敬业自强”的品质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师精神,使其师出有“道”、师出有“方”、师出有“名”。它创设并完善了“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组织体系、教学体系、育人体系、研究体系,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文化:凸显师范生在师范文化的濡染、师范专业的训导、师范院校教师的引领下师德师能的形成和提升,彰显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区别:我们的师范生不仅是为学问而学,更是为教育而学;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天下。其具体内涵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彰显师范院校的独有品格。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化的教师永远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主题,也是彰显师范院校独有品格的基础。“以师为师,师从师出”所要表达的,就是在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中师生共同诠释“师”之要义、共同发展“师”之特质、共同经营“师”之文化、共同体味“师”之真谛。

二是重构教师教育的专业价值。突出教师教育满足教育、社会、个人发展之需要,以优质师范专业为基础,以学生专业成长为目标,走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纵向延伸之路,走大学、中小学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横向拓展之路,走师范专业与艺术、体育、文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专业交叉之路,着力构建和优化学生成长的学科专业平台,强化学生师范素质的养成和对教师教育的钟爱,重构教师教育的专业价值。

三是强化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的引领。强调教师个体的理论建构、教育探索和教学水平提高,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努力构建敬教乐教、忠于职守和富于创新的教师教育伦理体系,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和专业态度,即教师宽广而厚实的专业知识、系统教育理论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以专业化、职业化和个人文化人格导引学生成长,促使其对学科的认知、专业的认同和对教学的认可。

四是注重教师的人格示范。注重师德师能修炼,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的个体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师角色认同的不断升华,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做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五是力倡学生躬行践履。倡导学生躬行践履,亲历亲为,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提升师范生的知识储备空间和教育教学能力,零距离体察教育的真情,从而获取对师范教育理念、教学情境、课程理论等的情感认知,使学生真切感受师范学府的人文情怀,歆享智慧之光、仁爱之美。


◎社会服务理念:治学促乡

服务地方,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治学促乡”,即潜心治学,服务乡梓。其内涵有三:一是强化科研意识,在科研盲区和学术冷门抢占滩头;二是契合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注重田野经验和实验论证,体现学术的现实意义;三是把服务对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借重地缘优势,保持前卫姿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视域下强调地域特色,增强区域影响力。


◎教风:厚德博学  敬业善教

厚德博学。厚德,即涵养和彰显德性。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教师需品行端正,宽厚仁爱。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以高尚的道德培育学子成才。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真诚、温暖、宽容换取学生的信任。博学,即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即教师需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博学既是教师的美德,又是从教的基础。故而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厚德博学,要求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尚德厚生;坚持学无止境、创新不殆。

敬业善教。敬业,即态度认真,专心致志。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意即教师需恪尽职守,一丝不苟。要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责任心强、职业态度端正,办事认真负责。不敷衍塞责,甘于平庸,专心致志地投身于教育教学事业之中。善教,即艺术高超,善于教学。语出《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又取意于《吕氏春秋?诬徒》:“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意即教师需善于教学,能做“达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规范,严于律己,以学识充实学生,以学法引导学生,以情感滋润学生,以人格熏陶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学科,热爱教师从事的职业,崇拜教师教坛形象,继承教师教育理想。敬业善教,要求教师爱岗敬业,钻研善教,乐于奉献。


◎学风:弘毅尚知  求真务实

弘毅尚知。弘毅,语出《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集解》引包咸注:“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章炳麟《广论语骈枝》说:“此‘弘’字即今之‘强’字也。《说文》:‘毅,有决也’。任重须强,不强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尚知,崇尚知识,注重个人学养。弘毅尚知,意即胸怀知识报国理想,坚强刚毅。

求真务实。真,指符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实,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求真,就是求真理、做真人、办真事;务实,就是务实际、做实事、见实效。求真务实,意即躬行践履,身体力行地追求和行动。真与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所谓“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广大学子而言,“求真务实”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