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六年?长师故事】教师教育学院的追求

时间:2017-12-12浏览:3219设置

辉煌六年·长师故事

做精做强教师教育 服务学生专业成长

——教师教育学院的追求

20046月,学校整合了分布于校内各部门的教师教育资源,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负责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探索师范性学术化和学术性师范化的融合之路。20145月,学校优化重组了教师教育学院,停办了教育学和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新的教师教育学院遵循教师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硕士点立项建设为契机,构建教师教育的大学科、大通道、大平台、大资源体系,全面优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环境,集中力量开展专业化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六年来,开展了“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师范生培养的协同机制,搭建了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平台,推进了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深度融合,开启了探索“学科专业+教育专业双专业教育、校内教师+校外名师双导师指导、共性培养+个性培养双路径成长、小教全科+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双类别培养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从内涵上强化教师教育。

学科建设有水平

教育学是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是市教委立项的教育硕士建设学科,有市级科研平台重庆市教委教育智库——重庆市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围绕“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学”四个学科方向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43篇,其中CSSCI等高水平论文46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目前在研《我国教育体系的公共性导向及其保障研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评价与跟踪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承担省部级课题45项,横向项目15项,纵向科研经费230万,横向科研经费224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七项,其中《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研究成果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与理论依据。

教学建设有成效

面向渝东南地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是市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是重庆市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是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是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涪陵十四中教育集团共建的实践教育基地是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近年来,《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教师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研《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育理论综合课程四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四化一中心”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等市级重点教改项目。与蓝墨科技公司开展了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教师教育类云课程建设》研发。教学建设成效,有效保障了本科教学。

职后培训有平台

学院是市级的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机构,学院负责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重庆市市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组织了 “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等培训,承担了教育部“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四维一体’建设模式”试点项目,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试点”等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近几年, 国培、市培及委培项目的全面展开,形成了“协同创新、需求导向、互利双赢”的培训特色。三年来,先后承担“国培计划”16项,“市培计划” 21项,区县联合培训30项。培训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初中校长学员100名,重庆中小学校长250名,骨干教师593名,学科教师2646名。辐射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重庆20个区,19个县。

教师队伍有优化

近年来,学院通过教师团队化建设,人才引进等措施,现有专兼职教师5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博士后2人,博士17人,在读博士2人,海外留学经历7人,有兼职硕士生导师10人,博士生导师2人,目前,高级职称占43.3%,博士学位占23.33%

学生素质有提升

在全国各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中,近三年获得国家级特等和一等奖26项,二等奖及三等奖82项;在全国其它竞赛中获各类奖励544项;学生主持科研课题643项,公开发表文章(作品)550余篇(件)。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处于上升状态,历年在提高。

亮点突出有特色

1.构建了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平台

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以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以教育资源的融合互通为纽带,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化为抓手,以教学场景情景化与实战化为关键,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与涵养教学智慧为核心,建立起了以长江师范学院(U)为主体,14个区县教育行政部门(G)为主导,20所城市优质中小学(S)与60所农村薄弱学校(S)为实践教学主阵地的协同培养平台,推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农村中小学岗位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农村中小学课程教学对接、学生教学能力训练与农村中小学真实课堂对接、见习实习制度设计与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环节对接、地方师范院校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对接,形成了“四维一体、双向激活、共享共赢”的鲜明特色。

2.推行了教师教育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教师教育“双专业”培养指的是“学科专业培养+教育学专业培养,形成学科专业培养教育学专业培养平行但却不悖的和谐关系。依托双专业培养,推进学科专业与教育学专业深度融合,赋予教育学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提高师范性课程的学术化水平;改革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强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有机联系,彰显学科专业课程学术性的师范化特征。双专业培养,使教师教育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有了真正的内在逻辑,有了贯穿与连结不同专业的学科、课程、教学、平台、基地、队伍建设的体制、机构与主体,有效地形成了群学科、群专业、群课程、群平台、群基地、群队伍。

(教师教育学院供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