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六年·长师故事】教学与团学一体化 教书与育人拧成绳

时间:2017-12-09浏览:4122设置

【辉煌六年·长师故事】


教学与团学一体化 教书与育人拧成绳

  

近年来,团学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主动融入教学工作,主动服务教学中心,在育人目标、方向、载体、机制等方面与教学工作有机融合,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努力达成教育合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09年,学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两位一体’,统整一二三课堂,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2012年学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会出台《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一体化实施方案》,构建起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保障机制三维互动,教学与团学双线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至今,团学工作构建起两大工作体系,教学团学一体化提档升级。即,学生工作“345”治理体系,共青团工作“125”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学生工作“345”治理体系确立四个重点和载体:一是立足需求导向,形成学风建设新格局;二是立足问题导向,建好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三是立足专业导向,培育一批“文化育人品牌”;四是立足服务导向,完善“学生服务体系”。共青团工作“125”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思想引领、成长服务”两大战略,构建起了“思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科技育人、实践育人”等五大育人平台。经过三年建设,基本形成了“一院一学风、一院一基地、一院一品牌、一院一体系”的学生工作新格局,创建了“感动长师”“青马工程”“校园之春”“挑战杯”“创青春”共青团工作品牌。

此外,学校创新本科生导师制,组建了“班导师+项目导师”的本科生双导师团队,构建起以“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为核心内容的工作体系,努力推动教学与团学育人资源共享共用。近三学年,全校先后选聘本科生班导师948人次,聘任超过2,000人次的专业教师组建577个本科生项目导师团队,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真正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为激发本科生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每年预算120万元导师津贴专项经费,导师工作量化考核包括学生评价+导师工作过程+工作实效三个维度,每年评选20名优秀班导师和10个项目导师团队给予表彰奖励。班导师们深入班级,通过召开班团会、走访寝室、个别谈话等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通过指导与监督,帮助学生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上测评与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填写;借助学科背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活动。项目导师团队则着重在学科专业活动上给予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论、方法和路径指导,帮助学生以赛带练、以练促赛,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近年来,教学工作和团学工作两条战线的人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尽心竭力为学生成长倾心服务,实现了“目标同向、节奏同步、载体同建、资源同享”的良好态势,破解了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共性难题。

在教学团学一体化推动下,育人成效逐步显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六年来,学生考取研究生数量翻倍,学生就业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92%以上,年终就业率95%以上,均高于全市同期水平3个百分点。学生的思想道德向上向好,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不断涌现。共有3人次获重庆市“感动校园”人物荣誉称号,其中靖易同学获得全国高校“十大自强之星”称号,毕业生周晓琳、石君分别当选为党的第十八大代表和十九大代表,财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51班团支部、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2班团支部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明显。20092010学年,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383项,20162017学年获奖739项,增长了近1倍。近三年,学生发表论文447篇,申请专利99项,学生科研立项120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571项(其中国家级20项、重庆市级65项)。

通过持续的探索凝炼,教学团学一体化实践模式逐步定型,成功申报重庆市级教研教改课题3项(含重点教改课题1项),发表《教学、团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期)《高校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一体化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014期)《基于“团学与教学工作一体化”的“三维双线”育人模式初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期)。《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也分别以《学生工作从“管理”转向“治理”——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为大学生扣好“第一粒纽扣”》为题,对教学团学一体化进行公开推介。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教学团学一体化开启了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学校将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落实措施,整合资源,放大效应,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更大提升。

(学生工作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