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六年·长师故事】在厚重历史中砥砺奋进的文学院

时间:2017-12-07浏览:3831设置

辉煌六年·长师故事

  

在厚重历史中砥砺奋进的文学院

文学院是长江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最久的院(部)之一。1977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生;2013年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生;2016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外籍学历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学子,他们中既大量有知名学者、诗人、作家、企业家、领导干部,更有众多的校长、特级教师和基础教育界骨干。

不忘一颗初心——举师范之旗

根据学校“办精办强师范专业”的办学定位,学院依托几十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以“举师范旗”作为自己的使命,立足教师教育,现有的汉语言文学和小学教育两个专业都属于学校“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

学院通过学习研究国家政策、广发调研基础教育界实际需求,探索出“校地协作,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平台,邀请中小学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研活动;依托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吸纳中小学优秀教师与教研员进入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与本校教师一起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根据“学生自主申报、学院选拔考核、过程动态调整”原则,开设卓越教师班、博雅人才和复合人才班,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此外,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重构了“专业素养+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校内外结合,四年不间断”的“355”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尤其是通过推进教学团学一体化,开展“三基”训练,学生的师范技能大幅提升。

近年来,教师主持市级教改项目20余项,教师开发市、校级精品课程资源10余门,与基础教育界共建课程2门,获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生在全国师范技能大赛中获第8名的佳绩;在重庆市教委已举办的四届本科生师范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奖的质和量均居市内高校前列。学院师范特色凸显,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检查验收成为市级特色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不少学生被重庆育才中学、树人小学、涪陵实验中学等名校录用。

坚持三个理念——育卓越之才

学院在举师范之旗、育卓越之才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三个理念。一是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教师的师德修炼和人格示范,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升华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感;注重学生文化理想、人文情怀、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二是坚持“重学崇术,服务乡梓”的社会服务理念,针对地方基础教育教学需求,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三是坚持“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着力塑造学生“学高为师”的智慧、“身正为范”的人格、“敬业自强”的品质以及“诲人不倦”的人师精神。

在三个理念的引领下,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在重庆市教委已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高校本科生成语大赛中蝉联团体一等奖;在“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写作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48项。

牢记三个使命——谋发展之道

学院在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大背景下,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推出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和师范专业认证的机遇,将做精师范教育、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地方社会作为自己的办学使命,因时而动,乘势而为,确立了“121”发展战略,厘清了“以三个统筹推进科学发展、以三个培育推进特色发展”的思路,全面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学院师生自觉担负起做精师范教育,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地方社会的使命,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教师创作了《师德铭》《长师赋》等,宣传大学精神、弘扬大学文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导读》等系列全校公选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组织举办写作大赛、经典诵读等系列文学艺术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配合学校“三高计划”,落实教师能力提升行动,打造师德高尚、善教乐教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外引内培,师资队伍进一步强化,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38人,教授、副教授44人,已构建起“平台——团队——学科方向”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学科链;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75项。发表CSSCI源刊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文学作品集40余部,主编或参编教材30余部;获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27项。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先后有200多学生到“三区”顶岗支教;通过国培、市培项目培训了近400名基础教育师资;开展了大量地方文化建设活动,承担地方文化搜集整理项目20余项、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交资政报告20余篇、开展文化学术讲座30余场。

(文学院供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