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六年·长师故事】科学研究持续发力 社会服务能力大增

时间:2017-12-04浏览:3607设置

【辉煌六年·长师故事】

科学研究持续发力 社会服务能力大增

  

每年的7-9月,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眼里,这是科研项目的丰收时节。2017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学校先后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大项”斩获上,较往年相比有了大的飞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拿到9项、国家自科基金拿到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拿到11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民族学学科拿到5项,在全国该领域中排名第8位。相较6年前“三大项”共计8项,学校在重点科研项目的争取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只是学校在近六年科研发展的一个缩影。与2011年相比,无论在创新平台、创新团队,还是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产学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学校科学研究持续发力、亮点纷呈。

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与保障,更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学科发展高度、专业建设实力、社会认可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学校出台了《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实施办法》,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立足重庆产业技术需求,围绕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跨单位、跨学科、跨地区的创新资源整合,搭建了一批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开放服务水平更高的创新平台。近六年,新增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其中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和重庆市教委智库研究机构各1个,组建了重庆民族研究院大平台,建成了2个重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重庆海智工作站,实现了平台条件建设的重要突破。

平台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带来了创新能力的明显提升。依托现有的20多个省级以上和国际合作科研创新平台,吸引了两院院士、海外专家、名校教授博士的加盟,聚集了7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政策激励,科研成果产出日渐丰硕。近六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项目49项(不含转入沙巴体育的项目);科研经费从2011年的1300余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00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956篇,年均增长10.4%;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30余项政府科研奖。这些项目和成果大多聚焦于“一山两水”,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学术图景。

随着学校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转型,把科学研究的兴奋点和社会服务的聚焦点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科研“落地生根”成为广大科研人员的共识。学校秉持“治学促乡”的社会服务理念,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面向区域、盯准行业、指向企业的实际需求,积极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六年来,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项,承担产品设计研发、技术改造升级、历史文献整理、决策咨询建议等研究任务,服务社会能力成效明显。

新产品新品种的研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前提。六年来,学校持续支持新产品新品种的研发。“作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通过创新玉米地方品种种质选育自交系,组配出了2个优良杂交品种(长陵1号、长陵4号),在通过品种审定后,陆续在重庆市大面积推广应用,至2016年已累计推广55万亩,推广应用累计新增产值3600万元;“榨菜种植与深加工创新团队”研发出榨菜长效复合肥。在示范推广阶段,生产榨菜专用复合肥165吨,示范推广1650亩。在复合肥的支持下,农户共生产优质青菜头4435.86吨,累计产生效益255.6万元。

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是产学研合作的要义。沙巴体育与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针对我国环己烷法生产己二酸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条件苛刻、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产率低、关键技术受到国外垄断的实际,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突破多项瓶颈,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单套醇酮生产装置和国内最大单套产能的己二酸生产线,实现了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减少三废的清洁发展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重庆万达薄板有限公司合作,协同实施“节能环保型无取向电工钢带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地方文化建设竭心尽力是服务乡梓的价值追求。六年来,学校受黔江区人民政府委托,承担《重庆市黔江区志(1986-2017)》编纂及出版任务;受重庆市民宗委委托,完成纪录片《大美桃源渝东南》文字脚本编撰,得到重庆市副市长谭家玲的肯定性批示,纪录片被重庆推出到美国播映宣传;受涪陵区委宣传部委托,出版系列涪陵历史文化丛书;受贵州省遵义市方志办委托,完成《播州杨氏土司研究》《遵义地区石刻艺术》《播州土司志》等研究任务。

展望未来,紧贴地方、扎根地方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小研究求取大作为的科研发展策略。“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科研制度供给,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内涵建设,加大重大科研项目培育支持力度,加快产学研合作项目进程,努力提高应用型科研的新水平。

(科技处供稿)

返回原图
/